2019年3月4日星期一

《流浪地球》观后感


    本文不是影评,只是谈谈看了影片后的一些想法。

今年春节上映的电影《流浪地球》赢得了空前的人气,据说创了票房的记录,达四亿之多。我在美国已经不怎么去影院看电影了,而且我不是科幻片的迷,但是在朋友的推荐和邀请之下,在圣地亚哥上映的最后一天去影院看了《流浪地球》。总体感觉这部电影在技术上达到了中国电影的一个高度。电影的场面,特技,音乐都可以与好莱坞的同类影片媲美。不谈科幻故事的构思和合理性,就影片中的人物故事和形象而言,觉得有些僵硬,为了表现科幻的情节而凑出来的人物故事,没有什么感染力。至于故事的科学背景是否合理,只当娱乐,不必细究了。

    影片在结尾的时候对“流浪地球”计划有个概述:太阳将在几百年后死去,为了拯救地球,全世界成立了联合政府来实施拯救地球的计划。在全世界建造动力推进站,靠这些推进站的动力使地球飞离太阳系,经过上千年的过程让地球找到新的类似太阳的恒星,在那儿安家。由于离开了太阳,地球表面会变得又黑又冷,地球上的人只能生活在地球深处的地下城。但是地下城只能容纳35亿人,相当地球人口的一半。于是在实施计划的初始阶段,先在赤道上建立转向动力站让地球停止自转,因而引起全球大海啸,使地球上的人淹死了一半!这个叙述让我吃惊。为了拯救一半的人和他们的后代的“千年大计”,就可以马上牺牲掉另一半人!这个计划是怎么制定的?显然不会经过全世界的公投,否则人们有所防备就死不了这么多的人。影片的作者没有对此有所批评,这反映了比较习惯了的思维逻辑:为了集体利益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了多数人的利益可以牺牲少数人的利益。在这儿只是扩大到了为了一半人的利益可以牺牲另一半人的利益。如果此片还有续集,不知道作者会让已经到达新家园的百代以后的子孙怎么来评价这个千年前的计划,是一个残忍的计划?还是一个“伟大的壮举”?按作者的思维很可能是后者。“没有这个壮举哪来我们的现在?”这种思维逻辑在某些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也能见到。例如,在有些人的眼中,秦始皇是一个伟人,没有秦始皇哪来统一的中国,哪来统一的文字,哪来举世闻名的长城。在他们的思维中在秦皇朝暴政下死去的百姓是值得的,换来了我们这些幸存者后代的今天。他们看历史就像在观象棋,被吃掉的车马炮都是值得的,只要能赢棋就是好。

    关于地球的灾难和拯救人类的作品有不少。即使科学家,例如霍金,也曾说过地球会灭亡,人类要有寻找新家园的计划。我认可前一半的预见,地球和地球上的一切物质,包括我们的肉体,都遵循物质运动的规律,有消亡有新生。然而不赞同“人类星球移民”之说。根据现在的科学知识,我们已经知道宇宙之大,地球只不过是其中的一颗沙子而已。一颗星球的老去,一颗星球的诞生正是宇宙运行的规律。而地球上的人类也是地球物质的一部分,也与地球的生命周期同步。我们的肉体是属于地球的,而我们真正的“自我”却是属于宇宙的。肉体只是“自我”暂住的屋子,屋子要倒了,我们可以到新房子里住,有必要将房子也搬走吗?我的这个观点在我的博文 《探索宏观世界的真相》(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66d8dc690102xpw7.html )中有比较详细的阐述。

20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