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上映的电视剧《繁花》红遍海内外华语圈。电视剧讲述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在改革开放中的故事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对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观众尤为贴切,犹如身临其境地回到了过去的时光中。电视剧给观众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之一是“外滩27号”,那是外贸进出口公司的所在地。剧中的主人公在那儿得到了出口配额才赚到了第一桶金。电视剧的剧情虽然是虚构的,但是“外滩27号”确实存在,那儿确实是当时上海外贸局及下属公司的所在地,当时的真实地址应该是“中山东一路27号”。我父亲与“外滩27号”有四十多年的渊源。
初出茅庐
1913年,父亲出生在苏州。他毕业于著名的苏州中学。苏州中学是江苏省历史最悠久,声誉卓著的学府,其前身可以追溯至北宋范仲淹于1035年创办的苏州府学,近代教育则始于1904年建立的苏州府中学堂,被誉为中国基础教育的“活化石”。苏州中学的著名校友包括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李政道,物理学家钱伟长和吴健雄,教育家叶圣陶,建筑大师贝聿铭,社会学家费孝通,作家陆文夫等。
(高中毕业时的父亲)
高中毕业后,父亲考入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实习生班。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是一家私营银行,是由近代著名金融家陈光甫于1915年创办的,实力雄厚,闻名遐迩,曾与浙江兴业银行、浙江第一商业银行(前身为浙江实业银行)并称“南三行”。在银行工作期间,父亲同时求学于沪江大学 – 一所美国浸信会创办的大学,以商科,社会学见长。由于工作努力,业务有成效,英文好,从实习生一路升迁至外汇部襄理。
1950年,上海的金融行业率先实行公司合营,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被合并了。由于有外汇经验,父亲被调至外贸行业,于是与“外滩27号”结下了不解之缘。
与“外滩27号”结缘
“外滩27号”曾是上海怡和洋行大楼(Jardine
Matheson Building),建于1922年。大楼原是一栋6层英国文艺复兴式建筑,1983年加建两层。1989年,怡和洋行大楼入选第一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外滩27号 – 怡和洋行大楼)
解放后“外滩27号”大楼成为上海外贸局及下属公司的办公地。父亲任职的上海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就在此处。父亲从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调入纺织品进出口公司任财会科科长,成为国家干部。那时17级干部的月薪是104元,比较在银行的工资少多了。根据当时的政策,在私营企业时的工资可以保留,即可以继续领“保留工资”,但是父亲拒绝了保留工资,他以能成为国家干部为荣。
随着外贸业务的发展,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分成更专业的公司:服装进出口公司,后又成立了针织品进出口公司。无论在哪个公司,父亲总是兢兢业业地工作,全部精力都用到了工作上。在我的童年记忆里平时很少时间能见到父亲,早上起床时他已经上班去了,晚上我睡着后他才回家。只有在星期日才能与父亲一起吃晚餐。
1966年开始的文革也殃及了我家。公司的造反派认为父亲曾在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当过襄理,是资本家的代理人就应该与资本家一样对待,因此父亲成了“混进干部队伍的资产阶级分子”。我们的家被造反派抄了,父亲经历了无数次的批斗会,被下放到公司下属的工厂监督劳动。1970年被送去在崇明的“5.7干校”作为“牛鬼蛇神”劳动改造。
1974年退休。在退休前总算被“落实政策”,摘掉了资本家的帽子。
(上世纪60年代的合影)
再进“外滩27号”
文革结束后,各行各业回归到发展经济的轨道上。由于文革的十年浩劫,懂业务的骨干断层,退休的业务骨干成了稀缺资源。
记得大约在1979年,有人上门找父亲,中国银行要在开发中的深圳特区建立分行,急需懂业务的骨干。他们了解到父亲有银行做外汇管理的经验,要聘请父亲去深圳当顾问,开出了优厚的条件,包括可以在深圳分房。
由于在那个拨乱反正的年代,发展外贸业务的需求快速增长,父亲原单位邀请退休的业务骨干回公司当顾问。出于对工作了几十年的“外滩27号”的感情,父亲谢辞了中国银行的邀请,回到了原单位,继续为外贸事业发挥余热。
虽然以顾问身份回聘,工作的干劲还是像以前一样。除了直接处理或指导年轻人处理难题,父亲与其他几位顾问在职工大学开设专题课,从备课,写讲稿亲历亲为,有时搞到深夜。
二进外滩27号后,父亲在事业更上一层楼,评上了高级经济师,担任上海对外贸易协会单证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为了系统地培训业务员,将经验和知识传授给年轻一代,负责为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培训中心编写教科书《进出口单证教材》一书。父亲既是编委又是作者之一。为了这本书父亲投入了大量精力,除了写稿和审稿,还亲自校对修改,甚至誊写,只要能用上力的事,他毫不计较地去做。
父亲的辛勤付出的最大回报是得到了年轻一代的认可,他们都称他为“老法师”。1990年父母来美探望亲时,访问了上海外贸局驻纽约的办事处。办事处的代表曾听过父亲的讲课,尊呼他“老法师”,并亲自开车陪同父母访问华盛顿特区。
《繁花》中那位在“外滩27号”被人追捧的“金科长”,如有原型,也许曾是父亲的学生或徒弟吧。
直到80岁高龄,父亲才第二次从“外滩27号”退休,是时候放心地交棒了。
温良恭俭让的人生
父亲不仅像一个“工作狂”,他为人谦和友善,孝敬长辈,慷慨待亲,热情待友,处处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举个例子,当家中烧了好菜,他总找借口不愿多吃,但是当隔夜剩菜不新鲜时,他会抢着吃光。
正因如此,父亲总有很多朋友。晚年时交往的好朋友中有19岁时共进银行的同事们,几十年来保持友谊的关系,他的人缘可见一斑。
父亲的业余爱好是写古体诗词。每到一处旅游总是赋诗一首,对时事的观感也用诗词的方式表达。他与远在香港的叔叔通信中,时常你来我往地交流新作的诗词,诗词是他们兄弟俩联络感情的方式之一。
除了写诗词,父亲还学得一手好楷书,他的字就像他的名字“王楷”一样恭正流畅。
父亲还有一项嗜好,从年轻时就喜欢喝咖啡吃面包,在生活在中国的上一辈人中不多见。在美国期间,我发现他对西餐比中餐更喜欢。
父亲的晚年在美国度过。因患有骨质酥松症和帕金森症,最后几年自主行走困难,住进了康复护理中心。我常听到中国老人最怕的是吃不惯美国的饮食,父亲的情况恰恰相反,住进康复中心后,那儿的饮食使他胃口大开,每餐都吃得干干净净,还十分享受咖啡和蛋糕。没多久体重增加了些。
由于懂英语,他与护理人员相处得很融洽。同房间的室友是一位“法定盲人”(legally blind),父亲很关心他,发现情况主动联系护理人员,因此室友的女儿,一位退休的中学教师,与我们的关系很好。至今二十几年过去了,她还与我们保持联系,圣诞节还互赠礼物。
(1998年父亲(左)与叔叔(右)在康复中会晤)
父亲于2003年安详地离世,享年90岁。
叶落归根
2004年初,我接到老东家摩托罗拉人事部打来的电话。摩托罗拉半导体事业部计划从公司分离出去独立上市。摩托罗拉半导体事业部研发生产各种芯片用于计算机,汽车和手机等产品。摩托罗拉的手机的芯片由半导体事业部生产。按照协议,独立以后的半导体事业部可以将原摩托罗拉手机芯片卖给第三方手机公司。但是出售芯片需要完整的解决方案和软件硬件的支持。他们计划在苏州成立一个GSM手机解决方案的团队,支持打开中国市场。我曾在摩托罗拉手机部门工作过,参与了基于最新的GSM手机芯片的软件设计,熟悉系统和软件架构,所以他们希望我去苏州带领这支队伍。
2004年春节过后,我从圣地亚哥飞往中国去苏州上任,带上父亲的骨灰,将骨灰安葬在苏州的墓地,让父亲叶落归根。
在苏州工作期间我经常去父母的墓地扫墓。
2006年底,独立后的公司(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被黑石集团收购,手机团队也完成了使命,于是我结束了在苏州近三年的工作和生活。回顾这段历史,我这三年在苏州的经历是否像古代回家乡守孝三年的“丁忧”?是巧合还是冥冥中命运的刻意安排?
结尾
父亲属牛,他的一生可谓“俯首甘为孺子牛”。
2025年5月5日 加州圣地亚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