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在人类历史上将是永远被记住的一年。一场百年未遇的大瘟疫席卷了全世界的每个地方。在大瘟疫中有人失去了生命,经济受到重创。在灾难中体现人心的爱和善的故事也层出不穷。这些点点滴滴将是永远难忘的。回忆自己过去一年的生活也有许多感慨的事情。疫情显然深深地影响了生活,但是细细回忆也有一些特别的收获,或叫“有失有得”。
自从退休后我有两个爱好充实着退休生活:乒乓球运动和合唱团活动。往常一周至少打球3-4天,与球友们的交往是一件很愉快的事。然而从去年三月起所有的活动中心都因疫情关闭了,从此终止了这项爱好的体育运动,体重因此长了10磅。
除了乒乓球运动外,我还参加两个合唱团的活动。在合唱团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和在其他团友的帮助下,注意到自己的歌唱水平有所提高,这也鼓励自己更积极地参加合唱团活动。去年三月起合唱团活动也因疫情中断了。虽然华圣合唱团活动排练转到ZOOM上进行,与现场与团友们一起练唱毕竟不同。
以上是“失”的方面,接下来聊聊“得”的方面。这个“得”主要是在2020年这个特殊的环境中逼着自己尝试新的实践,发现自己开发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潜力。
改行成了“编辑”和“记者”
《华人》杂志是圣地亚哥一份家喻户晓的中文杂志,至今已有20年历史了。她随着时代的进步,除了坚持出版纸质的月刊,还创建了《华人新媒体》,包括《圣地呀GO》微信公众号,和“wechineseus.com”的《华人》网页。在疫情前,网页的新闻栏目主要报道圣地亚哥当地华人社区的活动情况。随着疫情的爆发,社区活动陷入了停顿,新闻栏目业因此缺少了报道题材。去年四月,《华人》杂志的创办人马平老师与我联系,问我能否加入杂志新媒体的团队,负责编辑网站的新闻栏目,从英文媒体中编辑一些杂志读者关注的新闻报道。我刚接到马老师邀请时没有信心答应。我不是文科毕业生,我学的专业是电子工程和计算机软件,长期从事通讯领域的工作。退休后开始写点博文,时而投稿《华人》杂志,是《华人》杂志的读者和作者。但是要担起编辑这样的专业工作心里实在没有底。
在思考了几天,查看了一些英文媒体的新闻后,我答应了马老师试一试。
从此我几乎每天查看和搜索当天的新闻,包括世界,全国和当地相关的新闻。从这些新闻中找出读者可能感兴趣的新闻题材。从每篇稿子发表后的阅读量可以学习哪些是我们的读者比较关注的题材。与疫情相关的新闻是读者们最关注的题材,例如在疫情初期的治疗性药物的消息,近期的疫苗进展;政府的防疫措施。与加州和圣地亚哥有关的新闻也是大家感兴趣的题材。
在读英文新闻报道时发现,英文记者的表达方式和叙述逻辑不一定符合中文读者的习惯,往往在叙述事实时穿插评语,而且比较注重引用当事人的话和评论。当选好了新闻题材,我往往读2-3篇相同题材不同的报道,每篇报道的角度不同,报道内容的详细和简略也不同。我一般从这些报道中尽量找出更多的信息,用读者们易懂的叙事逻辑写中文稿,有时还加进一些与新闻有关的背景材料,不是简单的翻译。
关于一些比较专业的新闻,例如一个新药或疫苗的试验结果,一些科研的新发现等题材,我尽量找到最原始的材料,例如医药公司自己发布的报告,科学论文的原稿,这样可以比较准确地理解其他新闻稿的报道,往往还可以做一些更详细的补充。
在写新闻稿的同时,有时也学习写一点华人社区活动的报道,例如最近参加了“圣地亚哥华人联盟”发起组织的《停止亚洲仇恨烛光守夜祈祷,缅怀亚特兰大枪击案遇难者》的烛光悼念晚会,试着写了一篇报道,及时将这个我们华人社区的重要活动报道出去。
昨天我们华人新媒体的同事告诉我,自从我参与编辑工作以来,《华人》网站的新闻栏目的阅读量达31万次。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很欣慰,自己的一点努力得到了读者们的肯定,也能对网站的业务发展有所帮助。
成了义务“疫情分析员”
美国的疫情最初在东海岸爆发的,尤其是纽约州,从去年3,4月份起每天的新增确诊病例成千上万。由于我女儿在纽约工作,所以特别关注纽约的每天疫情。后来加州和圣地亚哥的疫情也随之蔓延。在观察疫情数据时发现,用图形来表示数据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方式。在疫情初期人们往往关注累计确诊病例数,如果用图形表示,曲线总是上升的。如果想了解疫情发展的趋势,每日新增确诊病例的曲线图形是比较好的表达方式,可以清楚地看出新增病例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于是我试着用Excel软件收集每日新增确诊病例,并画出历史曲线。开始在微信的朋友圈中分享了有关疫情的图形,结果得到了许多朋友的好评,于是我干脆每天在微信群中分享收集的信息,得到了群友的支持和鼓励,还提出了改进意见。自从去年3月25日第一次分享疫情信息起,不知不觉已经整整一年了。希望疫情尽快结束,我的这份“疫情分析员”工作也可以告一段落了。
有些群友真以为我是这方面的专家了,会向我询问一些与疫情相关的问题,例如旅行限制,各地防疫法规等等。虽然自己也不一定了解,但乐意去搜索一下。发现利用Google搜索引擎,输入相关的关键词,一定会得到想要的信息。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学到了新知识,真所谓“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疫情中体验家庭亲情,增长烹调手艺
自从我女儿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大学后就离家独立生活了。毕业后去纽约工作,在那儿又读了法学院,一直与家庭离多合少,每年只有在圣诞节回家团聚。去年三月纽约首先实施居家禁足令。于是邀请在家工作的女儿来圣地亚哥,同样可以工作。这样女儿在圣地亚哥的家中与我们一起生活了大半年,增加了与父母和弟弟的亲情,这是这场不幸的疫情带来的一点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由于我太太和儿子都属于“必要工作人员”(Essential worker),他们每天要上班,于是一家的烹调任务落在我的身上了。好在平时有party时也做一些菜,所以这不是一个要从头学起的任务。但是这个每天必需完成的任务与偶尔动动手是不一样的,还是有压力的。每天要想好菜单,荤素营养搭配。好在一年下来这个任务完成得不错。星期一到星期四是中餐,星期五是西餐,大家基本满意。现在做菜也比较驾轻就熟了,一天化1-2小时就可以搞定晚餐了。学会了一些拿手菜,如宫保鸡丁,糖醋排骨,糟溜鱼片,红烧狮子头等。这也是被逼出来的“潜力”。
一家的晚餐
上期《华人》杂志登了一篇有关难忘的2020年的文章,主题是太太成了理发师。读了后颇有感想。四年前我曾在《华人》杂志发表过一篇文章,纪念1977年文革后首次高考。本人参加了这场历史性的高考。我在文革中中学毕业被分配当理发师,干了整整5年。1977年的高考才使我开始工程师的职业生涯。在这宝贵的青春5年中学到的理发这门手艺是我一生的财富。平时家庭成员的理发我包了。在这次疫情中,理发店关门了,我儿子的理发不受影响,因为他本来就有家庭理发师为他服务。至于我自己的理发问题,还是靠年轻时学到的本领解决。我的师傅是当时的高手,区政府第一把手点名让他理发。他的独特的本领之一是为自己理发。那时我虽然没有跟他学这一手艺,但是他为自己理发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自从去年三月份禁足令开始后,我就模仿师傅的手法为自己理发。等疫情过去后大约还会持续下去,因为本来在圣地亚哥就没有找到很满意的理发师。
自我欣赏我的发型
以上是我的在难忘的2020年中的一些琐事。
2021年3月27日
加州圣地亚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